中国酒业危中藏机,酒企将由竞争转向竞合

2013-05-29 来源:人民网

      2012,中国酒业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遭遇了几年来最大的挑战和波折。不管是“三公消费”、“勾兑门”,还是“塑化剂”风波、“限酒令”,无一不是对中国酒业的挑战。虽然风波不断,但中国酒业2012年的发展还是延续了几年来的持续增长势头。进入2013年以来,中国酒业依然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各项数据相对于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中国酒业发展面临不小的危机,但在危中,却也隐藏着机遇。

 

  酒业“洗牌”加速消费向优势品牌集中

 

  近十年来,中国酒业实现了井喷式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粗放式发展留下的问题,中国酒业2012年增速的放缓,除了三公消费、限酒令等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整个行业正面临调整和“洗牌”。

 

  在危机面前,有历史“欠债”或在品质、品牌上有缺点的企业或许会在危机中面临严峻挑战。众多中小品牌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受限于资本、品牌、品质等因素的制约,众多小企业面临行业巨头或者外来资本的兼并或收购。

 

  而像茅台、白金酒等各方面表现良好的企业则将从危机中得到更多机遇。当前的白酒业发展现状会加剧行业的洗牌,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使消费者向优势品牌和优势企业集中。这将给酒业一线品牌带来更多提升企业产能与品牌影响力的机会,进而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提升企业抵御外来挑战和风险的能力,最终将提升整个酒行业的实力。行业格局的结构性调整将会给茅台等有实力的名优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行业协会加强监控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2012年发生的涉及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实实在在的为中国酒业敲响了警钟。种种事件暴露出行业高速成长背后存在的监管不力、政策不到位、标准不完善等问题,给行业带来了严重困扰。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中国酒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换个角度,这也将促进中国酒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这些事件,行业协会和相关的政府机构将从消费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高度,从政策制订、标准修订、企业生产、产品流通、市场监督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建立以及行业对各个环节监管的加强,将确保中国酒业有序、稳健的发展,增强行业和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酒企将由竞争转向竞合

 

  近几年来,中国酒业高速发展,但也竞争激烈,市场上各个酒企和品牌竞争无处不在。尤其是白酒行业,产品概念、营销方式雷同,风格诉求高度重合,包装色彩趋于一致的情况越来越明显,终端的恶性竞争激烈,重战术、轻品牌的情况仍很普遍。这种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不计成本、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实际上是以牺牲品牌为代价,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酒业的发展已经揭示: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酒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白酒,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意识到,只有共同传播好酒文化,共同做大做强白酒行业,维护好白酒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利益,才能促进每一个酒企的发展。经过2012年白酒业的波折,有越来越多的酒企意识到了行业抱团发展的重要性,茅台等酒业巨头也呼吁酒企共同维护行业利益,推动行业发展,并受到了众多企业的响应,这对中国酒业未来的发展将是重大利好。

 

  白酒的国际化道路初见端倪

 

  2012年,贵州出口食品价值达2.15亿美元,其中,白酒出口货值创下历史新高。近年来,从国际酒业巨头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助推其开拓国际市场,到首家法国茅台专卖店的开业,都展现了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决心和策略。

 

  长期以来,中国酒业大多只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而忽视了广阔的国际市场。随着近几年国外的红酒势如破竹般进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使中国酒业意识到白酒品牌与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性。中国酒水品牌和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接受两个市场的考验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在国内市场需求日趋饱和的形势下,众多酒企已经意识到不能再痴迷于国内市场的明争暗斗,而应该开阔视野和胸襟抱团闯世界,让中华美酒香飘五洲。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白酒作为一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在全球传播的基础条件已具备。中国与国际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为白酒的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此,白酒国际化已成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酒业的未来并不是只有荆棘和低迷,其发展大势将依然是持续增长,但也必将面临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的“洗牌”,在诸多挑战面前,也呈现了不少机遇,对于酒企而言,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完善自身的不足,把握发展的机遇,将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