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技艺:『大国工匠』郑春辉巧手匠心传续经典
『大国工匠』郑春辉巧手匠心传续经典——展现莆田木雕技艺魅力
一棵巨大的香樟木,一双巧夺天工的手,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他用雕刀与历史对话,耗时4年在巨木上雕出两版《清明上河图》。5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在《大国工匠》中播出《郑春辉:纤毫毕现 传续经典》,时长2分41秒。莆田人郑春辉的创作故事,吸引众多人关注。
“耗时4年在巨木上雕出两版清明上河图”,这是央视新闻在微博上主持的话题,阅读量达1200多万,讨论量超1.2万。人民日报也在微博上主持话题“耗时4年在巨木上刻出清明上河图”,阅读量达1.2亿,讨论量达1.6万,一度冲到微博热搜榜前十。
今年1月份,郑春辉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为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为福建省唯一。作为全省首个登上央视的大国工匠,郑春辉为全国人民熟知。
“当晚,我儿子无意间听到新闻联播开头预告,立即叫我一起收看。”5月5日,郑春辉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节目播出后,很多亲朋好友第一时间与他联系,分享这份荣誉与喜悦。在他看来,最欣喜的莫过于,通过央视平台,更多的人了解并赞誉莆田木雕,对莆田城市也有了更多的认知。
位于城厢区华林经济开发区的春晖木雕艺术馆,承载着郑春辉对木雕事业的一往情深。一座粉墙黛瓦的建筑,前厅是展览区,陈设着精雕细琢的木雕作品。后厅是工作区,郑春辉在这里殚精竭虑,诞生了许多精巧构思的作品。两厅衔接处,像是一座典雅的小巧园林,弥漫着浓郁的古韵。
一手紧握雕刀,一手摩挲木材,5月5日,郑春辉带着学徒在后厅凝思创作。深沉含蓄的木头,在他的刀下万象丛生。央视《新闻联播》中出现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便摆放在艺术馆的后厅中,和众多其它作品一样,是郑春辉悉心守护的自家“孩子”。
事实上,郑春辉从未接受过美术基础课程培训,但他从小喜欢画画,反复观察模仿自己琢磨。平日晨起或有空时,他常常会画上几笔。从16岁学习木雕工艺至今,他和木头亲密接触已30多年了。“木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莆田木雕也历史悠久。”郑春辉说,莆田木雕原来依附于建筑和宗教信仰等形式,随着妈祖文化的传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近现代以来,莆田木雕脱离原先的依附,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作为自主创作的木雕师,郑春辉一直在题材等各方面寻找与时代相契合的创作时机,希冀从经典中寻找二次创作的渊源,这也是木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缘起。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棵巨大的香樟木,立马想到了《清明上河图》。
郑春辉说,原作的载体是绘画,是用笔“说话”,而木雕是照画体现自身的特性,是用刀创作,将绘画中具体的景物表现出来。对于从没创作过这么大题材的他来说,每一次布局,每一个角度,每一笔透视,都是一次很大的考验。莆田木雕精微透雕的技法,需要层层从里往外雕刻,一个细微的动作失误都可能造成功亏一篑。为此,他常常长时间蹲在木头中,身体丝毫不敢动弹。
为了让巨木得到充分利用,他把原画的长度放大1倍,高度放大6倍。经过镂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平面画作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山川、城墙、街巷、桥梁、房屋和店铺一一浮现。原作中2275个人物,每个大约1寸高,雕刻起来却需要100多刀。历时4年,他经过不断调整,解决了各种问题,终于在木头上重现《清明上河图》盛景,作品中人们的生活细节,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一木两面,一面雕刻着收藏在北京故宫的宋代版《清明上河图》,另一面则是收藏在中国台北故宫的清代版《清明上河图》。“这是我人生当中最美好的一件事。”郑春辉说,将两幅作品合在一棵树上创作,寄寓着祖国早日统一,以及两岸对传统文化的共同传承。
“按平常心做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郑春辉说。30多年来,他不忘初心,在刀刻斧凿之间传承经典、抱朴守一,刻画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时代留下一件件传世之作。他大胆创新,采用中国山水画的章法布局,融入古典诗词意蕴,开创山水木雕全新的意境,形成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其创作的6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其中4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金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收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