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百年采煤史探索创新转型路——阜新市清河门区绿色优质发展纪实

0
2019-07-18 来源:东北新闻网

    阜新市清河门区,位于百里矿区最西端,是典型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独立工矿区。2018年,全区煤矿全部关闭,长达百年的煤炭开采史宣告结束。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清河门区挥别“煤炭时代”,彻底转变靠资源吃饭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凤凰涅盘”“腾笼换鸟”等创新实践,找准阜新转型振兴的“清河门坐标”,探索出一条绿色、优质的转型发展之路。

    “三大经济板块”齐头并进成引擎

    7月15日,记者站在乌龙坝镇朱家屯村黄花山上远眺,5座煤矿呈扇形分布在村庄周围,最近的两个相距不足一公里。遥想清河门采煤鼎盛之时,阜矿集团所属四大煤矿和40余家地方煤矿分布在100平方公里地域内,密度之大,放眼全国也不多见。

    2017年是清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水岭”。在去产能、资源枯竭等影响下,煤炭行业退出历史舞台,挖出煤来就卖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向何处去?未来的路怎么走?成为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过去,仅7万余人的清河门区,上万人在煤矿工作,如果加上家属,近一半人的生活与煤炭息息相关。百年开采造成的沉陷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3。以河西镇为例,7个村有6个是沉陷区。采煤遗留下来的环境创伤需要修复,群众生计需要接续产业承接。

    面对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清河门人没有犹豫彷徨,而是统一思想、积极谋划,一手培育接续产业,一手壮大镇村经济,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

    2009年,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工程——辽宁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在河西镇开工建设。十年间,皮革产业成长迅速,跻身中国制革示范基地、省级出口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目前,皮革与新材料、新能源共同构成“三大经济板块”,富国皮革、富新超纤革、三河新材料、中天钛业等重大项目齐头并进,成为煤炭产业彻底退出后,全区产业转型振兴的“压舱石”。

    “三大经济板块”不断向周边辐射,成为拉动镇村经济的强劲引擎。河西镇借地利之便,引进龙头企业——辽宁聚宝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六台村采煤沉陷区建设集貂狐貉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养殖基地。由公司无偿提供防疫等服务,周边农户以订单形式代养,产品经公司回收后制成出口产品,项目达产后带动周边农户2000户,户均增收2万元。

    河西跻身“国”字号农业产业强镇

    邢家屯的水果、三道壕的韭菜、后窑的绿瓤黄瓜、六台的水果柿子闻名辽西地区,并远销北京、天津等地。近年来,河西镇通过“一村一品”、三产融合,把看似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产品越做越大,并入选2018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该镇还以此为契机,在土地上深耕细作,在特色培育上久久为功,实现由煤炭大镇向产业强镇的华丽转身。

    邢家屯引进朝阳百康中药材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建成20公顷中草药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射干、板蓝根等药材枝叶健硕,粉红色和白色的花朵开得正艳。村党支部书记杨玉成说,百康在村里的药材加工厂一开工,十里八村的村民在房前屋后开始种植中草药,一个项目把庭院经济带起来了。

    在玉米地上改种中草药,由养牛养羊改养貂狐,种植和养殖实现提档升级;由种植和养殖项目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庭院经济。邢家屯村民高贵昌在自家大棚里乐呵呵地说:“过去下井挖煤,家人天天提心吊胆。现在我种葡萄和中草药,收入比过去还多咧!”

    文化旅游让工矿区重焕生机

    在乌龙坝镇初心合作社墙上,有一张朱家屯村的巨幅航拍照片。老爷庙村第一书记刘杰印告诉记者:“这是朱家屯整体搬迁前拍摄的,目的是留下最后的影像和记忆。”朱家屯过去是矿区,村子周围有5座煤矿,金字塔般的矸石山星罗棋布,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让村民苦不堪言。在各级部门帮助下,朱家屯实现了整体搬迁。

    人搬走了,如何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乌龙坝镇不断发掘境内历史人文故事,引导村民放下矿灯,端起了文化旅游这碗饭。

    位于朱家屯的黄花山是古代战略要地,汤头河在山前蜿蜒而过,附近有明长城和柳条边遗址,是人文荟萃之地。乌龙坝镇通过招商引资成立黄花山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合作社,作为打造景区的第一步,在山下种了66公顷黄花菜。7月11日,记者在黄花山上远眺,整个山谷黄花遍地,与苍翠的群山相映成趣。美景不仅引来众多游人,黄花菜经济价值颇高,可谓一举两得。

    从2018年开始,乌龙坝镇举办了两届清河门边门风情民俗文化节,河西镇邢家屯采摘文化节已举办六届。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清河门由黑色主题的煤炭产业转变为绿色主题的文旅产业。

    “大棚+教室”助贫困户早日摘帽

    煤矿关停后,许多矿工需要重新择业。针对其中的贫困户,清河门区锐意创新,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河西镇多方整合扶贫资金,2018年在河西村建设10栋温室大棚,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每名贫困群众分红1300元,并为6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张会彬说:“二期再建设20栋大棚,目标是通过就业和分红等,让贫困户早日脱贫。”杨书民的妻子身体不好,没有劳动能力,孩子又在上大学,他在本村银河煤矿干了9年后,由矿工再次变回农民。现在他在大棚里当带班队长,每月有3000元收入。他开心地说:“用不了多久我就‘摘帽’了。”

    一边是大棚,另一边是教室,“大棚+教室”是河西镇脱贫攻坚志智双扶教育基地的创新组合。大棚里现场看,教室里现场学,基地通过这种生动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政策宣传、科技培训等,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提升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乌龙坝镇,初心合作社非常有名。蜂蜜、鸡蛋、杂粮等本镇特色农产品经精心包装,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合作社专门制作了二维码,每袋米、每罐蜂蜜都能追溯到生产者。合作社销售额月月飘红,去年年底给贫困户每户分红1000元。

    煤矿虽然关闭了,可是干部群众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不会在一日之间消除。2018年12月,清河门区集中开展“改作风、强担当、提士气”专项整治活动,从思想和行动两个维度入手,促进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思想、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未来,清河门区将创新实践,把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区创新转型发展之路。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