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风古韵 琴动中外

2013-04-01 来源:国际商报网

提琴具有“乐器皇后”的美称。她的琴韵美妙动听,令人倾倒。她的声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伴随着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伴随着人们对生命、生活质量的期盼。这位“皇后”对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希望自己的着装更加漂亮,资质更加出众,声音更加悦耳。她呼唤着,期待着,梦想着有人能实现她的愿望。而伊斯曼乐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祖华正是她日思夜梦的人。

曾有媒体称陈祖华是改革开放13年以后,活跃在民族私营企业大舞台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一匹冲出经贸大峡谷的黑马;一株东方乐器行里的奇葩。他那名不见经传的名字,现在赫然收录在《中华名人大典》、《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二十世纪企业家大辞典》之中。

陈祖华1993年加入制作提琴行业近10年,使这个西方的“乐器皇后”——提琴在中国“安家落户”,又以惊人的速度冲出国门,占领了50%的国际提琴市场,摆在亚洲、欧洲、澳洲、南北美洲、甚至南非洲乐器店的货架上,出口到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18个国家;出口数量从每年2万把增长到20多万把。目前,中国已成为提琴制造大国。陈祖华也为此走出了国门,在美国洛杉矶开办了分公司——美国双喜国际乐器有限公司。

一位哲人说得好: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一条铺满荆棘和汗水的路。这位哲人的话揭示了陈祖华成功的奥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风险曲折,艰难创大业的人生之路。

踏遍千山为国寻宝

陈祖华原籍重庆人,18岁入伍当兵,曾驻防祖国边陲——青藏高原,后来转业到铁道部第五铁路局,当了30年的铁路隧道工。一次在隧道里施工,一位工友手指撑木无不惋惜地告诉他:“做坑道撑木的这些木料名叫虎皮纹枫木,是很有价值的用于制作提琴背板的原料。很可惜,我们将它做撑木。”那时,陈祖华心痛的对那些撑木摸了又摸,看了又看。陈祖华心里想,有机会一定要它重现辉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锻造了他勇于探索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时势造英雄,英雄创奇迹。久怀雄心壮志的陈祖华被祖国改革开放的火焰炽热了,那虎皮纹枫木做坑道撑木的一幕又在脑际闪现,那埋藏在心里的信念又在萌动。那个年代中国提琴生产厂家寥寥无几,出口量少的可怜。这主要原因是制作提琴的主要原料——高级虎皮纹枫木奇缺。国际学术界不少人断言:中国虎皮纹枫木资源贫乏,只有欧洲才富有。当过兵的陈祖华不相信这个结论,他坚信造物主不只把虎皮纹枫木的树种撒到外国的土地上,而避开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他坚信中国有好枫木,只是它生长千万年,至今还没有被开采,被开发。如同当年外国人断言中国没有石油一样,中国石油工人不信邪,最终开发出自己的大油田。他要去创业,要去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寻找中国的虎皮纹枫木,让祖国的提琴制作业兴旺发达。在强烈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驱动下,1985年他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踏上了为祖国寻宝——虎皮纹枫木的漫漫征程。

东北的原始森林里没有路,他攀悬崖,走峭壁,用自己的双脚开辟了一条新路。在白雪皑皑的茫茫林海里,夜晚气温零下40度,他把自己的身体捆在树腰微睡。他的足迹踏遍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千里雪原。虽有虎皮纹枫木的身影,但木质低劣,档次不高。他没有气馁,而又转战云贵高原。一天,他寻找的山路上,一棵枯木突然倒下,击中了他的头部,他当即昏死。妻子以为他再也不会醒来,然而,经过抢救,陈祖华终于奇迹般的又站起来。

陈祖华从云贵高原一直寻找到了青藏高原。

陈祖华以他的坚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的深山野林。在此期间,他同毒蛇猛兽斗,同冰天雪地斗,经过几乎九死一生的探寻,终于发现了最珍贵的提琴制作木材——喜马拉雅虎皮纹枫木。

当即,陈祖华带着欢喜,带着他的喜马拉雅虎皮纹枫木板料,搭上火车驶向正在举行国际乐器博览会的广州,找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际乐器制作大师郑荃,将自己找到的板料交给他鉴定。郑荃看过板料,大叫一声:“你这是从意大利搞来的好料。”陈祖华听后激动地说:“不是,是从咱们国家搞来的。”郑荃双眼睁大,仍不相信。经过陈祖华的解释,郑荃才相信并连声称赞:“好料!好料呀!”。

自此,陈祖华返回青藏高原分别为北京达尔文提琴厂、广州幸福乐器厂、中国轻工业部乐多提琴厂供销喜马拉雅虎皮纹枫木。陈祖华为中国成为提琴主产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我国提琴资源开发的第一人,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艰苦创业为国增光

人生有崖,事业无涯。当陈祖华用他的坚强意志,用他的滴滴汗水赢得一笔笔钞票时,他没有想坐高级轿车,没有想去住豪华别墅,而一个新的创业大计又在萌动,更宏伟的事业蓝图又在勾画——要用我国最好的喜马拉雅虎皮纹枫木,制作出世界上最好的提琴。

1992年,陈祖华抱着这个宏愿,双脚踏上了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的第二故乡——京东远郊平谷区东高村镇埝头村。在泃河畔投资,兴办了自己的提琴制作企业——伊斯曼乐器有限公司。提琴在西方被称作“乐器皇后”,只有那些被戴上“大师”贵冠的人才能制作。当兵出身的陈祖华坚定地说:“当兵,咱不是熊兵;修铁路,咱不是孬种;如今要变原料为提琴,更会成为佼佼者。外国人能做,我这个中国人也一定能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使自己这门外汉成为行家,他怀着一片诚心去“西天取经”。他飞到提琴制作的故乡——意大利格里蒙娜,拜访了国际提琴制作大师,参观了“提琴历史博物馆”,不惜重金买回了图纸、照片、书籍和其它资料。此后,他吃饭琢磨琴,做梦梦见琴,走路想着琴,聊天谈论琴,制琴成为他的生命。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提琴制作把好质量关的要领。1992年,他又派女儿陈世琼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制作。学成后专门负责起提琴制作的全部工艺。

为使过去拿锄握镰的农民,成为一个个技术高超的制琴技师,陈祖华花本钱搞技术培训。他请专家,看录像,向职工传授必要的乐理知识,木工原理知识,掌握制琴的要领。为了让职工懂得什么是最美的提琴,什么是最美的提琴之声,什么是真正的提琴大师,他经常在公司举办提琴演奏会,让职工领略琴韵、琴律。他同职工说琴,修琴,演奏琴,使公司不仅是提琴的制作基地,更是音乐的殿堂。他还请了获得“国际最佳提琴制作金牌”的提琴大师美籍华人葛树生担任公司技术总监。高级的板料与高素质的人组合,奏出了音乐最强音。伊斯曼乐器有限公司制出了高质量的提琴。

1997年,陈祖华携带自己公司生产的提琴,飞到德国法兰克福音乐产品展览会。当他展示一把把提琴时,外国人先是惊奇,后又连连摇头:“矢口否认这是中国人造的琴,而认为是从意大利买来的琴。”经陈祖华百般解释,那些外国人才默许。一位资深的琴师抱着试试的心理拿过一把琴,拉开架势,演奏起来,竟奏出了古琴之音。琴师连忙问道:“这古琴怎么这么好,制作多少年了?”陈祖华诚挚地说:“制琴才一个月。”琴师不信,手持放大镜翻来覆去的细细查看,他终于点头默许了。外国人折服了:中国人伟大,造的琴质量高,新琴发古音,妙!妙!这确实是一把新琴,新琴为什么发出古音?原来,聪明的陈祖华听说北京故宫修缮,退换下许多的白松木,就买来做提琴的面板。古木造新琴,新琴发古音,陈祖华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此,陈祖华的提琴走出了国门,占领了国际市场。美籍华人陆元雄是美国国籍贝司协会董事会会员,大贝司拉的极好。他在美国给琴师上课就专门使用陈祖华的琴演奏。他说:“中国琴才是世界上最好的琴。”

1997年6月,陈祖华携带低音提琴参加美国休斯敦国际低音提琴协会成立30周年年会。会上,会员们纷纷称赞他的琴质优价廉。陆元雄与协会主席欣喜万分地同他抬着伊斯曼提琴合影留念。

在法国,一位销售提琴多年的客商对女儿说:“买琴,就去中国,就买陈祖华的琴。”多年来,这位法国客商的女儿一直对陈祖华的琴情有独钟。

陈祖华从一个制琴的门外汉,凭借坚韧的性格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终于变成了制琴大师。伊斯曼乐器有限公司的提琴在国内外名声大震。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一句俗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祖华执着的追求把梦想变为现实,使伊斯曼提琴成为东西方乐器行里的一株奇葩。

热心公益乐于奉献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陈祖华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要想使中国提琴行业满园春色,要想使中国提琴行业奏出最强音,要想使中国提琴行业占领国际市场,只有把自己融入整个社会,把自己毕生创立的事业奉献给人民,才能实现宿愿。

现在,他已经将制琴技术无偿地奉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平谷区东高镇的父老乡亲。他花重金培养的技术人才及公司职工在东高村镇兴办起了一家家提琴厂。他不仅没有一丝一毫怨悔,反而为他们高兴。当他们遇到难题时,他送去技术给予支持;当他们资金周转不开时,他送去资金给予帮助;当他们原料匮乏时,他送去原料以解燃眉之急;当他们产品滞销时,他送去市场信息帮助销售。多么高尚的行为!多么博大的胸怀!

目前,他所在的村已成为京郊闻名的提琴生产专业村,他所在的镇已经成为全国提琴生产基地。这里较大规模的提琴制作厂就达十几家,有2000人从事提琴制作,每年有20万把提琴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陈祖华不仅无偿奉献出了他的制琴技术,还热心于平谷区的公益事业。在捐助社会公益事业中,他最注重的是教育,最牵挂的是学校。他慷慨激昂地说:“要为‘农民换血’就要争分夺秒抓好基础教育。”他每年给学校付取暖费及其它费用1万余元,并连续坚持十几年。他表示:“我在平谷一天,学校的这笔费用我就负责一年。”

陈祖华以他坚韧的性格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实现了多年的理想,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取得的成绩,陈祖华十分冷静。将中国的提琴产业做大,创造出年产提琴量世界第一,制琴质量世界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的新奇迹,这是中国乐器协会理事会理事陈祖华又一个新的目标与追求。
(编辑:国际商报网 www.shangbao.net.cn)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