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争执混战 农夫山泉很忙

2013-05-13 来源:南方网

    饮用天然水厂商农夫山泉,近期陷入一场巨大的口水仗中。针对农夫山泉的质量、标准,企业与媒体之间争执不休,混战之下,双方两败俱伤,却仍没能讨论出一个结果。闹剧只能围观,质量,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焦点。

    持续时间长达近两个月的农夫山泉事件,分为大致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月中旬,有媒体开始对农夫山泉瓶中黑色不明悬浮物进行报道,并对其水源地进行调查,质疑其自定产品标准缺乏说服力;第二个阶段大体从4月10日开始,京华时报等媒体对农夫山泉产品标准进行追问,事件渐入高潮。

    阶段1

    水源门之争

    据媒体报道,3月上旬,消费者李女士发现,她买的一箱(24瓶)未开瓶的农夫山泉380ml饮用天然水,水里呈黑色悬浮不明物,其中有13瓶非常明显,这些水来自农夫山泉湖北丹江口有限公司,生产日期为2012年10月30日。3月14日,媒体发布文章《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这篇文章被大量转载,其他媒体开始关注此事。

    3月15日,农夫山泉发布《就农夫山泉瓶装水含细小沉淀物的说明》,坚称“瓶装饮用水检测报告合格”,但并未对消费者反映的黑色悬浮物问题进行正面回应。随后,媒体记者又赶到农夫山泉问题水生产地,后来的报道以《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上演“垃圾围城”水质堪忧》为题,称水源地到处是垃圾。随后,农夫山泉发布《关于丹江口岸边杂物的说明》的公告进行解释。

    直到这时,有媒体发现,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为“DB33/383-2005瓶装饮用天然水”,这是浙江省的地方标准,但即使是其在广东省生产的产品,采用的仍是浙江标准。媒体报道如此分析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相比旧的浙江标准以及广东省标准,该标准放宽了对部分有害物质的含量要求,并允许霉菌和酵母菌存在,而其中的有害菌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上述言论堪称一个分水岭,将农夫山泉事件引入“标准门”之争。

    阶段2

    标准门之争

    真正的事件转折发生在4月10日,京华时报介入报道,由此牵出该起事件最大的口水仗。京华时报当天报道名为《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根据文章表述,系“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夫山泉瓶装水的生产标准还不如自来水。”饮用水大品牌农夫山泉竟然还不如水龙头里流出的自来水?这篇报道顿时引爆了舆论,在网上被反复转载。

    农夫山泉坐不住了。4月11日,农夫山泉发表声明驳斥上述说法,并将矛头指向国内另一家饮用水生产企业。

    对农夫山泉的穷追猛打才刚刚开始。从4月10日开始,京华时报每天均大篇幅对农夫山泉进行质疑。期间媒体与企业你来我往,媒体质疑,企业就否认,双方日见强硬。如京华时报称“农夫山泉标准不及自来水”,农夫山泉回应“品质远高于现在国家标准”;京华时报称“农夫山泉避谈有害物质,指标宽松”,农夫山泉回应“京华时报无知、强词夺理”;京华时报称“浙江地方政府袒护农夫山泉”,农夫山泉强硬回应“你跑不掉,也别想跑”。

    这样的对攻持续到4月底,而京华时报几乎每天都大版面报道此事进展。这期间相关猛料不断,华润怡宝和广州消费者因“标准事件”分别起诉农夫山泉,据媒体报道,行业协会和“专家”也陷入这场论战,有关“农夫山泉执行的地方标准在很多关键指标上不如自来水”说法层出不穷,北京桶装水销售协会甚至发通知建议下架农夫山泉桶装水。

    不论农夫山泉如何否认,事件对农夫山泉品牌的伤害显而易见,市场销量有所下滑。其间,农夫山泉在媒体上投放大量广告刊登其强硬言辞和检测报告,京华时报对此紧追不放,称“京华时报社正常行使媒体舆论监督职责的行为,被农夫山泉无端指责和攻击,并通过言语恐吓、制造舆论影响等手段,打压媒体责任。”京华时报认为,农夫山泉侵犯了报社名誉权,甚至“保留对农夫山泉采取法律行动的一切权利”。

    5月6日,意识到自身巨大危机的农夫山泉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就在发布会当天,京华时报又报道“农夫山泉桶装水因标准问题停产,北京质监介入调查”。发布会上,农夫山泉除力陈自身水质高于国家标准外,企业负责人还大打苦情牌,称“北京环境不好,农夫山泉为尊严要撤出拥有10万消费者的北京桶装水市场。”

    京华时报多名记者赶到现场,双方再次爆发争论,发布会现场一度混乱,被其他与会媒体记者称为一场“闹剧”。翌日,京华时报对该发布会的报道题为《农夫山泉水源水标准宽于自来水水源水标准》,坚称“农夫山泉执行的水源水标准,在一些危害物指标上不及自来水的水源水标准。”

    目前,农夫山泉已经向北京市中院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农夫山泉名誉损失6000万元。“标准门”之争仍在继续。(南方日报记者张学斌)

    浮躁舆论更需媒体“克制”精神

    近期,农夫山泉连闯多个“门”,在最近的“标准门”事件中再度与舆论对垒,有意思的是,此次交锋,较真的媒体同时被拉入了舆论漩涡。事件主角之一的京华时报,以“最致命的报道”介入,连续27天动用了68个版面来报道该事件,创下“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纪录”。但在看似热闹的舆论纷争背后,这场媒企的非正常较量,没有真相,却增加了失信。

    尽管农夫山泉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举措令人遗憾,但媒体主角近一个月的表现也不乏“失态”之处。纵观相关新闻报道,不难发现媒体议题过度集中地指向了农夫山泉的“标准问题”,而非“质量问题”。

    作为为民代言的媒体,一味地拘泥于一家企业的标准,而无视会给公众带来健康威胁的质量问题,这无法不令人怀疑其报道动机。此为失态之一。

    其二,迄今为止,纷乱的舆论仍在农夫山泉和媒体之间徘徊纠葛,权威部门依旧沉默,没有出面表态,没有及时的处理措施。换言之,纷争还没有定论,但媒体却急切地给农夫山泉按上“罪名”,轻易地下定论,摒弃了中立客观的媒体立场。在消息来源的选择上,涉事媒体仅选择能佐证自己观点的信息,使得报道呈现“一边倒”的主观倾向,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而在事件发酵过程中,相关媒体没有给予农夫山泉足够的申辩机会,而是有意地按自己的意图对农夫山泉进行舆论轰炸,恨不得“灭之而后快”。

    媒体在标准门中的“不克制”暴露无遗,舆论场自有观感。本来一桩以水质问题为重心的食品安全事件,逐渐演化为一场公众参与的“媒介事件”。事后,网络舆论出现了微妙的转换。据一组微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上午,农夫山泉的支持率达到了86.5%。

短短时间内,涉事媒体便陷入了舆论困境,根子在媒体自身,在操作路径与操守上均有较大的反思空间。

    在具体的报道业务上,对于还未“盖棺论定”的公共事件,媒体没有权力给予审判。媒体的职责在于呈现事实曲折、提供双方观点,而不在于充当“裁判”角色。不仅没有平衡地选择消息来源,而且没有充分地展示当事方的舆论回应,而是沉溺于大规模、高强度的倾向性报道。相关新闻报道亦更沉醉于对农夫山泉的“狂轰乱炸”,不断挑战对方底线,而如此规模集中的批评报道,却仍未能揭示或者逼近真相。

    更要害的,是此次事件中媒体身份的“越轨”。尽管报道的媒体声称其与农夫山泉之间是“企业与媒体之间的事”,但事实背后却涉嫌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链。在这场舆论纠纷中,由于介入报道的媒体自身介入了饮用水行业的经营,已不再是单纯的媒体身份,因此,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最致命的报道”,必定引发公众的多种猜想,甚至引发不信任。从专业规范上说,媒体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何服众?

    当前,社会转型带来了贫富不均等诸多社会问题,公众心态容易失衡,舆论“炸弹”随时都可能被“引爆”。在这种高危的舆论环境下,媒体若不能克制自身失态的举动,则极易导致舆论失控。在未定的事实面前保持“克制”,同样是新闻专业精神的重要内涵。媒体假借民意过度介入的做法,在短期或许能够实现某种意图,但从长远来看,这无异于拿自身公信力做赌注,最终必会“引火烧身”。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广告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