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匠刘泽顺:为做一双鞋用上太空技术

分享到: 更多
2016-05-09 来源: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他是个高中毕业生,也是博士后科研站负责人;他说鞋厂其实只有简单的三大工序:裁剪、缝纫、成型,却常带着铺盖到办公室,一研究就是一个通宵;他说做鞋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却一人通过创新为公司创造效益6820万元,他就是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泽顺。有人笑称他是鞋痴,有人敬称他是鞋神,过了不惑之年的刘泽顺说,“咱就是个工匠,就是个认真做鞋的工人。”

  别人走路看路

  他走路看鞋

  “70后”刘泽顺的原始学历是高中,但是他一步步成长为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的企业技术总监和山东首席技师,他的进步是中国工匠的成长史。1034项专利申请,5项发明专利研究,45项国家制鞋标准主持制定,青岛亨达股份这一连串的创新数字,都是由刘泽顺主导研发完成的。

  因为有技术支撑,他先后被认定、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出口商品免验企业”;主持完成各级攻关课题235项,解决现场棘手技术难题600余项,编制作业要领书3000余份。按照亨达股份提供的数据,刘泽顺在创新方面直接为公司创造效益6820余万元。

  25年前的刘泽顺,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他也并不讳言,1991年高中毕业刚进入亨达,从绷帮、扣底的基层操作工做起时的感觉,是非常的枯燥和无趣。不过在师傅的带领之下,他很快研究起如何提升技术、改善流程。其中,一项涂胶手法的改善,把以前三个人的活变成两个人做,每年为公司节省成本近20万元。

  刘泽顺把这种转变归结为用心专注和不断学习。苦练各种“必杀”技能,鞋帮长度多少,看一眼就知道具体尺寸;七厘米的鞋样有一毫米的误差或者歪斜,打眼就能看出来。他说,其实练这种眼功,只用了三四个月。

  国家知识产权网站、行业展览、学术会议,他总是愿意去听听、去学学,到现在也是,每年基本上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满世界学习。

  多年研究鞋,也让他养成了职业病:别人走路看路或者向前看,他习惯看脚,往下看。“人家要是穿个造型好或者材质好的鞋,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有时还要请人家脱下来,看看怎么做的。”刘泽顺表示,有时别人会奇怪,为何他老爱低着头,其实这就是他的职业病。

  “爱到商场、批发市场的专柜去看不同的鞋,很多时候往那里一站,人家就知道我是做鞋的”,与一般消费者看外观、询价格不同,刘泽顺更多关注的是鞋垫怎么装的,里外层各用什么材料,因而经常被识破身份。

  吃透太空技术

  突破无缝黏结

  刘泽顺说,可以一直学习,但是不能照抄别人。无论是自己生产产品,还是做代加工,中国人、中国企业必须掌握研发环节,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么就会成为最辛苦最劳累、也是利润最微薄的环节。

  刘泽顺认为,中国企业应该研究透西方先进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琢磨创新。比如,太空防水透气技术,十多年前美国对中国是进行技术封锁的。刘泽顺带领科研团队收集、翻译各种资料,组织人员逆向破译,经常从早上到晚上连续不间断地试验、思考和碰撞,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

  3平方厘米的材料上,有9亿个小孔。如果把这个材料放在水杯上,倒水水不会流出来,但是水分子的热气可以透过来,刘泽顺说,用这样的材料做鞋,有一定的保温作用,而且透气性会更好,因而很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2002年,亨达股份开始和派诺蒙、所纳隆等世界品牌合作,这时一项关键技术:皮革无缝黏结摞在了刘泽顺的头上。这一技术主要是针对真皮材料越来越匮乏、成本越来越高等问题研发的,其技术核心是通过高频电磁波使得皮革分子激烈碰撞产生高温,从而使断开的皮料进行熔接。这样不仅节省了边角料,而且使产品达到牢固、美观的效果,皮革原材料得到高效利用。

  为了掌握这一技术,刘泽顺干脆把铺盖搬进实验室,吃住都不出门,反复进行实验,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和同事终于掌握了皮革无缝黏结的操作瓶颈难题,令外方专家颇为惊叹。

  此后,刘泽顺和技术团队结合不同皮料材质的特殊工艺,建立了无缝黏结作业体系,使得现场工人易操作、易理解,提高皮革利用率在7%~8%以上,是一场地道的行业技术革命。一双高靴就节省成本近10元,全国每年生产200亿双鞋,专利推广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该技术不仅可用在皮鞋上,而且在真皮座椅、皮沙发上的应用也很广泛。因而,刘泽顺主导的国家发明专利“皮革无缝黏结技术”被专家称为“创造了一片没有草原的牧场”。

  亨达股份现在有五个品牌:亨达、阿迪丽娜、动力足、奈奢和孝亲鞋,并与许多国际大牌进行ODM合作,设计生产美国斯凯奇、玖熙、ZARA、H&M、日本丸红等国际一流的知名品牌。也许你漂洋过海去采购,买回来的产品就是青岛即墨产的。

  过去国外制鞋企业放在中国,是因为人工成本低,而现在是因为制造技术高。刘泽顺表示,就材料、技术和生产等环节而言,中国鞋类企业与国外已经没有差距。真正的差距在设计的经典细致和品牌营销方面。

  研发“不摔”材料

  毫不保留绝活

  我们中国人、中国企业最典型的特征是有传统文化支撑。刘泽顺说,这种支撑是企业设计与生产的出发点,也是技术进步、勇争上游的力量源泉。我们做鞋也有家国情怀,这种情怀的体现就是为老人们做一双减震和防滑鞋,为所有的顾客量身定做鞋。

  每个行业都认为自己促进了社会进步,每个领域的从业者都有自己的行业荣誉感,刘泽顺也不例外。在青岛亨达股份,刘泽顺带领大家参观的第一站就是他研制的平衡足压鞋。现场工作人员做了一个测试,大家穿着自己的鞋,把双手背到身后,工作人员下压,轻易就能压倒,而换上最新研发的平衡足压鞋之后,再压之后,倾斜的幅度大幅减小,其中奥秘就来自于刘泽顺的最新研发。

  企业的出发点除了利润,还有社会责任,研发平衡足压鞋的初衷,是为了减少老人的摔倒摔伤,进一步弘扬孝道文化。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介绍说,这对于鞋子的安全防滑、减震、超轻性能,提出了全面又严苛的要求。

  刘泽顺历时一年多,先后到意大利、日本考察学习,反复对各种材料进行研发验证,最终采用了8层底材的设计方案,融合了纳米材料抑菌净化、无纺麻布吸湿、EVA和天然橡胶合成材料防滑等多项技术。

  “在大理石上洒上水和油,这种EVA和天然橡胶合成材料作底,采用微通道防滑花纹的鞋子,可以把水和油挤压出来,人也不会摔倒。”刘泽顺介绍说,研发制作这双鞋是公司对我国2.2亿老人的孝心,也让他实现了利益他人的愿心。

  如今作为亨达股份的技术总监,刘泽顺还带了几十个徒弟,按照他的说法是,要和徒弟做“闺蜜”,毫无保留地传授各种技艺。而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2014年获得山东技能大赛第一名的马俊伯表示,刘泽顺对大家不仅是亲自示范、不厌其烦,而且更重要的是如同兄长,真情实意。

  “人和企业要有利他思想,我想做什么不光自己想,还与各行各业的专家们商量,收集各方信息。”刘泽顺说,正是这种交流让他发现了更加亲肤的甲壳素纤维材料,如今已经已经应用到生产中。而采取更多人的建议,为不同的人群私人定制,也已经开拓了各省市的用户,目前定制已经占到了公司市场的10%。

  这就是刘泽顺,一个普通的青岛工人,一个认真的行业鞋匠,一个同事朋友眼中的鞋痴,一个众多消费者眼中的鞋神。文/图本报记者姜振海

  靴子看似一张皮

  外面找不到接缝

  一只靴子看着是一张完整的皮料做下来的,刘泽顺给我们看靴子的内侧,才能发现有两处接缝,接缝痕迹几乎看不出来,这就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皮革无缝黏结技术”。

  作为山东省首席技师、高级工程师的刘泽顺非常谦和,也很明白时势造英雄的道理。他很感谢公司负责人王吉万1993年选派他到上海棉纺分校学习,那是他全面学习技术的开端。

  他也常常感谢时代的进步,回忆当年的辛苦:“那时候没有定型机,鞋绷帮定型要放到腿上,用锤子锤”,一双鞋要砸130多锤,一天要做70多鞋,腿上满是老茧,大家都自嘲“刀枪不入”。同样,当年手工设计一个款式至少要一天,如今借助3D建模很快就能显出效果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让他能够解放出来,去学习研究更多技术。

  在与国内外的企业合作与竞争中,刘泽顺所在的亨达股份,深刻明白了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公司很早就设立了技术职称,职称高的给予相应补贴。公司不仅仅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用到了企业管理中,工资比周边企业工资高出10%,要求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工人。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亨达如今六成的产品在国内,四成的产品销往国外。孝亲鞋等特色产品已打开了国际销路。如今,像海尔、海信、青啤、中车四方、青岛双星、亨达股份等一大批青岛制造企业,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从创造品质期进入了坚守品质期,不仅引领相关技术和行业标准,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以青岛制造为标志,中国制造正在雄起。作者:姜振海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