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构建自主品牌的灵魂

分享到: 更多
2015-10-13 来源:四川日报

 [导读]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谈及实施“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

  今年初,我读到一篇文章叫《日本强大的基础——匠人文化》之后,感受很深。我深深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自主创新驱动的形势下,呼唤工匠精神价值回归、构建自主创新品牌的重要性。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集团所属各单位领导班子和机关中层干部共同学习,随后我又阅读了《匠人精神》一书,在这里谈谈我对匠人精神的理解和几点感悟。

  工匠精神在于追求至善境界

  工匠精神,就是把准确率从99%提高到99.99%,不断地追求至善的境界。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本领,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练就精湛的技艺,我的体会是四个字—— 一以贯之。

  我们国家有句古话:“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任何一个事情重复去做,就能成为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成为赢家。庖丁解牛时能让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游刃有余,卖油翁倒油时能让油穿过铜钱孔而无半点洒出,这些精湛技艺的得来,无非是专注于一件事情,而后经过大量的练习,不断追求至善境界,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能手和专家。

  工匠精神要保持诚敬的态度

  工作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追求工匠精神要求在工作中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对工作过程、对产品、对客户始终保持真诚、敬畏的态度。

  日本“秋山木工”是一家生产木制家具的企业,这是一家极具匠人精神的团体,他们技艺精湛,为日本皇室提供产品。秋山木工最大的特色是能够把学徒培养成一流的匠人,他们要求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做到“敬事如仪”,对工作像信徒对待宗教仪式一样虔诚,将礼仪、感恩、尊敬、关怀、谦逊等观念融入到工作中去,每一条貌似简单的基本道理都能有效地磨练心性和品格,淬炼每一个人的匠人精神。只有保持一份诚敬之心、匠人精神,才能唤醒内心原动力,确保在工作上追求极致,以艺术家对待艺术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才有温度,首先能打动自己,进而打动别人。

  工匠精神要具备创新的意识

  工匠精神的核心不在于你 “做什么”,而在于“想什么”。倘若只是把一个现有的技术练习到炉火纯青,闭着眼睛就能操作完成好某一线工序,而且继续日复一日地这样干下去,这是“机器人精神”,不是“工匠精神”。

  我们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是鲁班奖,鲁班能被后世匠人奉为祖师,除了他技艺精湛之外,还在于他具有创新精神。他能够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鲁班发明的锯子、墨斗、钻子等工具和方法被沿用至今。只懂得动手操作,那是一般工人,动手之外能够创新性思维,探索新路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才不愧为匠人。所以,具备工匠精神就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前提下,能够思考点什么,能够发现更好的点子并努力实现,进而创新性地改进自己的工艺,让产品成为精品。

  工匠精神要制造,更要“智造”

  工匠精神不仅仅适用于一线技术工人,对于管理者来说同样适用。唐朝柳宗元写过一篇文章 《梓人传》,里边讲到一个木匠连自己的木床都不会修,但却声称自己的工钱是其他木匠的三倍。他的才能不在于具体的实际操作,而在于 “善度材,指使而群工役焉”,他是个管理指挥者,在施工现场他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家一样,众人在他的指挥下才能完成施工任务。柳宗元在文中感叹“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就像我们施工现场的工长、项目经理,砌墙不一定比得上熟练的农民工,但是能够统筹好、管理好施工现场,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大而言之,我们的机关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同样也当是“善度材,指使而群工役焉”的匠人,要成就事业同样需要“至善、诚敬、创新”的工匠精神。作者:杨祖华
 

  工匠精神传承百年辉煌

  据统计,世界上迄今为止存在200年以上的企业一共有5586家,其中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我们的邻居日本有3146家,而中国仅有9家。这些200年以上的企业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有自己的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的背后,是工匠精神的支撑。品牌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对优质产品的打造过程,能够惟精惟一地对产品进行打磨,近乎苛刻地自我加压使之走在同行业的前列,并不断创新使产品臻于至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了过硬的产品,品牌自然就有了,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是大量具备匠人精神的创造者。所以说,对于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要构建自主品牌,传承百年辉煌,一定要留住工匠精神这个灵魂,没有这个灵魂,注定就走不长远。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主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发展的形势需要一大批具备匠人精神的“大国工匠”。事实也证明了,时代也不会亏待那些具备工匠精神的工作者。怎样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结合起来,我认为就是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岗位作为创业、创新的平台,匠心筑梦,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一份匠人力量。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