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轻工遗址,承轻工精神,敬祖国七十华诞

0
2019-09-23 来源: 陕科大轻工业博物馆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历史,轻工业首先打开了中国工业历史的大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革命者们战风斗雨,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直前,让轻工文明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我们能做的,就是拂去这些故事上的灰尘,让更多的人听到触人心弦的轻工故事,看到熠熠闪光的轻工文明,铭记默默无闻的轻工英雄。

 

2019年8月21日,学工部部长助理徐卫涛带领陕西科技大学轻工博物学社的16位大学生志愿者共赴延安市安塞区砖窑湾镇开展了以“探寻轻工遗址,讲述轻工故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振华造纸厂、丰足火柴厂及八路军制药厂等多处轻工业遗址地,并在上述遗址地以开展实地测绘和倾听轻工故事的方式追随轻工记忆,最后将调研内容和访谈结果进行汇总。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马兰纸


2019年8月22日中午,负责调研振华造纸厂遗址的小组4人,有幸采访到了现居住于安塞区砖窑湾镇沟槽渠村87岁高龄的刘奶奶,她的舅舅曾是振华造纸厂的员工。据刘奶奶讲述,前几年为了村子的发展便将旧厂舍推平盖了新的房屋,而如今村子下的小溪便是当年造纸厂安置水磨的地方。同其他知名工厂一样,该厂曾盛极一时,堪称延安工业发展的典范,但现在却无迹可寻。

 


刘奶奶说,当时的陕北荒原上马兰草随处可见,当地群众将它采集来搓草绳、捆粽子、当柴火,谁也不知道这遍地的野草竟然有这么大的用处。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厂工务科科长华寿俊根据马兰草不易消化的特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采集了一捆马兰草带回工厂开始做实验,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试验研究,马兰纸成功面世。

像木匠做捞纸池,铁匠做“晾纸器——火墙”等造纸设备都是初期轻工人智慧的结晶。刘奶奶向调研小组详细介绍了制纸工序:先将蒸过的马兰草进行碾磨;加入麻绳头、烂布鞋后再用木磨捣碎,做成纸浆;最后在烧红的窑洞刷上一层纸浆,等待成型。


由于技术原始生产不易,纸张价格昂贵,在五六十年代月人均收入不到五块的陕甘宁边区,一块五才能买到100张马兰纸。因专供边区政府出版报纸、书刊、印刷文件和办公使用,所以马兰纸也被称为报公纸。后来胡宗南包围延安,振华造纸厂的员工大多都撤离了,水磨也找不到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指引下一行人找到了以前工人家属居住的窑洞,然而这些窑洞因为年久失修大都已经塌陷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这些曾经屹立在红色年代的遗址故事,不忘来时路,踏上新征程。


 

根根管用,全民参与——丰足火柴


2019年8月23日上午,负责丰足火柴厂的小组采访到现居住于安塞区砖窑湾镇纸厂村的84岁老爷爷。他曾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进入丰足火柴厂担任临时员工,工资是一年十几块钱,而且半个月就能吃一次肉。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工厂是最好的。不过该厂每晚都会开展扫盲活动,要求每人必须识字三个。甚至把扫盲列入周末作为和打篮球并列的活动。要在这样的厂里工作,每天必须糊500个火柴盒,未达标就要接受批评。而且当时的保密工作十分严格,即便是附近的村民都不能进出,厂里的人也无法与外面联系,一旦涉及相关问题就会被直接抓住进行询问。

 


8月23日下午,该小组成员又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找到了现居住于延安市延烟路丰足家园的72岁的马大爷。马大爷的父亲曾是火柴厂的工人。“子承父业”,马大爷同样在火柴厂工作。据了解,马大爷也是忠实的“火花”(火柴盒图案)爱好者。多年来收藏了来自全国各式各样的成套火柴。马大爷了解我们此行的目的后,不仅邀请我们参观他的藏品,还向我们讲述70年代机械化加工方式。20世纪40年代的早期火柴被叫做“快火”,但安全系数不高。后来随着手工加工向机械化发展,生产出的火柴质量好,安全性高,被称为“慢火”。周总理还为此致辞--丰足火柴根根管用。机械化加工分为四个车间:前两个车间进行圆木分割、切板材、一部分分片做火柴盒,一部分木棍蘸药做火柴棍;第三车间装填组装;第四车间运输修理。


当时那个年代,糊火柴盒已然成为延安市民的一项有偿劳动。但随着火柴需求的快速增长,火柴盒一时供应不上,市面销售开始实行散包装,称重量计价,以至于后来很多年延安都用着散装火柴。

另外,马大爷向我馆捐赠了2包丰足火柴厂的“火花”。


 

牢记使命,坚定信仰——红军战士


经过前几日的不断探寻,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里曾经还存在过一所制药厂——八路军制药厂。

 


我们一行人在8月24日上午前往当地县政府查找了相关资料。据资料显示,八路军制药厂是我党在延安成立的第一所制药厂,曾为抗日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后于1948年迁往山西,并改名为“西北人民制药厂”。1949年西安解放后又重回延安,再次改名为“西安制药厂”,也就是今日“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


1947年,胡宗南包围陕甘宁边区。药厂的相关人员紧急撤离,只留下两个小战士奉命守护药厂。其中一名战士化装为村民,最后被地主出卖,成为反动派俘虏。可严刑拷打也不曾让这位“钢铁战士”说出药厂的药品、机器和人员的去向。被激怒的反动派让百姓处决他,可人民一条心,无论如何都不会残害同胞。这位勇敢的战士最终被捆绑活埋。

没有人知道这位战士的名字,人们只记得这位英俊的小伙还很年轻,很勇敢。虽然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找到这位英雄战士的尸骨,但是这钢的意志、铁的坚强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间。


 

不忘初心,鞠躬尽瘁——边区英雄


在8月24日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有幸记录了另一位英雄的故事,他就是国华农场厂长邓惠君。他是一位老红军,从广西一路长征到此扎根。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忙于厂内事务的他,每天要担着粮食从砖窑湾镇到延安走一个来回。他在农场的那段时间极大的改善了当时周边村民的生活,大家也都亲切的称他为老邓。由于长期辛苦劳作,缺乏休息,加上生活条件艰苦,邓慧君同志常年疾病缠身。纵观邓先生一生,他背井离乡,横跨半个中国,最终选择了扎根在萧条的小山村,建设边区,却在40岁时英年早逝。操劳一生的他膝下无子,去世之后便由村民集资在路边为他立了一个碑。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寻找他的踪迹,却因当地多雨,山体滑坡,加之由于后来修路,这块碑已被掩埋,再也找不到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在此,我们向无私奉献扎根边区的邓惠君同志致敬!

 

岁月不居,初心未改。探寻、讲述、传承,让我们接过老一辈轻工人手里的火炬,注入更年轻鲜活的力量,将轻工文明薪火相传。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