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玻璃的发展历程与辉煌

0
2018-09-03 来源:全球玻璃网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商业重生、复兴的40年。

  对于中国玻璃产业而言,从1922年在秦皇岛初出襁褓,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其真正实现快速发展基本上是与新中国成立后同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玻璃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玻璃的发展历程与辉煌可以透过一些大事件的回顾窥见其脉络。

  大企崛起的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中国玻璃工业重新焕发生机,这一阶段的最大亮点是开发了中国洛阳浮法技术。该技术得益于洛阳玻璃厂将原压延生产线改为浮法生产线,在前后经历了10年的工业性试验阶段之后,直到1981年通过国家级鉴定,并在之后进入浮法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展提高阶段,我国平板玻璃工业的面貌为之一新,浮法技术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玻璃工业的主体。

  这一工艺的诞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购买“皮尔金顿专利技术使用权”而自行发明浮法工艺技术的国家。从而实现了中国浮法工艺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工艺、美国PPG浮法工艺齐名的世界公认的三大浮法工艺。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福州福清市高山镇异形玻璃厂,这家年年亏损的乡镇小厂。1985年,将主业迅速转向汽车玻璃,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100%依赖进口的历史。1987年,曹德旺联合11个股东集资627万元,成立了后来享誉全球的福耀玻璃有限公司。

  80年代初诞生的企业,还包括耀皮玻璃和南玻A,耀皮玻璃作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中英合资企业,1993年改制上市。而1984年成立的南玻集团,1992年公司A、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两家玻璃巨头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上市企业。

  如今的南玻已完成全国性的产业布局,五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国内经济最活跃的东部长三角、南部珠三角、西部成渝地区、北部京津地区以及中部的湖北片区,在深圳、东莞、成都、天津、廊坊、吴江、宜昌、咸宁、四川江油、广东英德等地建有大型生产或原料基地,在香港设有子公司,是中国玻璃行业和太阳能行业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改革开放的消息传开,中国内地尤其是毗邻香港的深圳一夜间成为创业热土,许多香港企业家来深圳投资,1985年,李贤义也决定跨过罗湖桥在深圳兴办实业,开始筹建信义玻璃。在媒体采访中李贤义说过,当时决定生产汽车玻璃的原因很单纯,就是希望我们能自己生产汽车玻璃,一改过去必须从日本、台湾等地进口的境况。1989年建成投产的信义玻璃只有三四万平方米,几十名员工,办公和吃住都在高温酷热的厂房里,从汽修汽配到生产汽车玻璃的李贤义“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二十余载砥砺前行,除横岗基地外,还在东莞、虎门、江门、芜湖、天津等地建起了新基地,并在马来西亚设厂,产品也从单一的汽车玻璃延伸到建筑、浮法、光伏等领域,成功开辟全球市场,并于2005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从来不缺后起之秀的中国玻璃行业,1988年,旗滨集团成立,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2018年总部从福建漳州迁至深圳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集团现有总资产已超128亿元,员工6000余人,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涵盖高档浮法玻璃、节能工程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及超薄电子玻璃等领域,在产玻璃生产线25条,在建玻璃生产线2条,日熔化量16600吨(不含在建项目),平板玻璃品种达到20多种。

  在生产研发上,早期的中国玻璃企业更多依赖进口,“中外合资”企业是当时重要的投产模式。而正是由于长期依赖进口,激发了孜孜不倦的中国玻璃工匠的斗志,无论是设备还是生产技术上都在四十年间锐意革新,刻苦钻研,缩小与世界差距,并在很多领域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

  1984年,深圳光华中空玻璃工程公司成立,它是全国首家生产中空玻璃的中外合资企业,引进了国内第一条中空玻璃生产线。随后秦皇岛耀华工业技术玻璃厂、通辽玻璃厂、上海耀华玻璃厂、南玻集团等紧随其后也引进了中空玻璃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中空玻璃的生产效率。

 

  1995年,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了“静压提升法水平辊道式玻璃平弯钢化技术与机组”。当年9月,该项玻璃生产技术与机组设备在江苏省扬州市通过专家审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从而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水平钢化设备,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

  2002年洛玻集团设计建成国内第一条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开发生产出1.3毫米以下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并成功应用于信息行业平板显示器领域。

  2017年,南玻集团旗下“高性能铝硅酸盐超薄电子玻璃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和新产品鉴定会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南玻集团的该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规格超薄成型、超白色度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8年,从中建材蚌埠玻璃功能研究所传来好消息,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已能成功生产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这是他们继0.15毫米之后,又一次刷新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的世界最薄玻璃纪录。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表示,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量产。实验室能做出来,但只有大规模能量产才能实现商业化。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的成功,说明我国超薄玻璃的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提升玻璃产业国际竞争力,打破国外技术和贸易壁垒,保障我国玻璃产业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陆思远的加盟操盘,高力威机械贴上了智能化的标签并走在行业前列;师从东兴玻璃公司,陈尔高组建的颖兴玻璃品牌悄然升起,新厂房新设备,正在不断突破超大超长超宽玻璃的加工极限;一贯沉默低调的龙玻集团,在2017年上马李赛克生产线,拿出了耗费一年时间安装调试和软件的改造升级的魄力追求完美,即将投产的生产线或将成为全球李赛克生产线最先进的一条;专业从事防火玻璃与门窗研究和生产已18年的恒保防火玻璃营业额持续增长,从墙面到地面再到天花,陈沃林仍不遗余力拓展防火玻璃的应用领域,追逐防火安全的梦想;2018年的中国玻璃工业展上,兰迪真空玻璃亮相,在媒体采访中透露已实现量产......

  改革开放之后的80、90年代,我国玻璃企业通过技术的自主研发拉开了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序幕,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取代进口,填补一个又一个“国内空白”。

  而进入到21世纪,中国玻璃的工业化和国际化,开始在世界逐步取得话语权,在国际上刷亮中国玻璃的招牌。

  截止到2017年12月8日,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362条,产能12.95亿重箱。平板玻璃产量也实现了由1978年的1784万重箱提高到2017年的79023.5万重箱,增幅高达44倍,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2018年中国平板玻璃累计产量将达80610.2万重箱,产能在全球遥遥领先。

  从依赖进口到海外拓张,这样的案例早已遍地开花。

  截至2017年8月底,信义、旗滨马来西亚浮法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而福耀美国、俄罗斯工厂开始贡献利润,11月信义与加拿大安大略省达成投资框架协议,计划投资两条浮法玻璃产线。

  中国玻璃也始走出国门,201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平板玻璃就高达7574万立方米,出口金额高达6.7亿美元。

 

  目前,洛阳北玻已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建立了总代理,拥有较为完善的国内、国际销售网络体系和用户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公司产品成套出口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洛阳北玻多项新的玻璃深加工技术已应用在国内外许多重大标志性工程上,如新加坡机场、越南APEC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建筑。

  2014年,洛阳北玻控股子公司天津北玻与美国苹果公司签下其新总部大楼“飞船”1.75亿美元订单,协议产品采用18×3.6米超大型钢化镀膜玻璃,是该种玻璃目前全世界上最大的规格,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钢化、低辐射镀膜、高强度和节能等技术,幕墙整合了太阳能面板,有超强的采光效果,从而使得这座大楼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系统大楼。

  2017年南玻集团中标了海外多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囊括了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阿联酋、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其中,有迪拜的ICD布鲁克菲尔德广场、皇家亚特兰蒂斯度假酒店;韩国的釜山LCT、济州岛最高大楼梦塔、Gongpeongdong Officebuilding;日本的东京大仓宾馆新本馆、竹芝地区开发计划A街区、丸之内3-2计划及TGMM芝浦(B栋Ⅱ期)等四个标志性建筑项目;菲律宾的阿亚拉三角花园钻石酒店、福特香格里拉酒店以及特朗普大楼;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独立国投118大厦;澳大利亚悉尼的绿地中心、墨尔本的447柯林斯大街、马丁大街60号。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公司投资海外市场的玻璃项目逐渐增多,2017年,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多个海外玻璃工程项目开展。孟加拉600t/d浮法总包项目的设备安装已全面铺开,哈萨克斯坦600t/d浮法和越南600t/d超白浮法等工程总包项目的土建工程已进入不同施工阶段,当年签署合同的孟加拉400t/d浮法余热发电总包项目全部货物已到达业主方港口,韩国KCC700t/d浮法锡槽关键设备、土耳其SISECAM浮法锡槽关键设备以及巴基斯坦GHANI500t/d浮法成套设备等出口项目相继发货。

  先有工匠后有工匠精神

  历史的车轮素来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然后由精英带头推动的,中国玻璃四十年涌现出来的精英如雨后春笋,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中国玻璃四十年,涌现一批名声在外的巨头企业外和成功后对于创业经历的表述往往轻描淡写的企业家外,还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这些人物后来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建立或影响着行业的标准。

  1983年9月,牛晓走出武汉建材学院的大门步入社会,“选择玻璃行业,只是觉得它与我的专业还算对口”,进入国家建材局秦皇岛玻璃研究院设计所的牛晓,考虑到玻璃的安全问题潜在危害时,认真检测每一片玻璃,对企业尽责,对业主负责。研究院的工作成为了他开启玻璃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积累的重要开端,历经多年成为了中国玻璃行业赫赫有名的专家,其提出的“玻璃自爆应称玻璃破损”的观点成为了行业至今热门的话题和“准标准”。2016年成为合肥威迪变色玻璃公司副总裁,全新角色定下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开发和制造世界领先水平的智能玻璃产品,成为国际智能玻璃产品的主要生产商之一的目标。

  另一位如雷贯耳的工程师许武毅,从西北的大学教师岗位上,机缘巧合下1989年进入了中国南玻集团镀膜厂后,专业的科学技术在实体生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几乎参与或者见证中国玻璃的主要行业标准的订制,国家标准《幕墙玻璃光学性能》,《镀膜玻璃》,行业标准《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范》,《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程》......还曾发表过《low-E玻璃及其节能特性》,《建筑镀膜玻璃及其负荷产品的节能性》,《建筑玻璃的节能性和舒适性》,“直流正极偏压溅解氧化铟锡膜”等。而他也成为了南玻集团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为行业服务的行业人物中,彭寿集中共十七大代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于一身。

  2013年,彭寿带领团队建成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的金字招牌;牵头建设的硅基新材料新型产业示范基地晋升为国家级,为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2013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刷新了皖北多年的历史记录;在皖北建成国内首条超薄玻璃基板生产线,让苹果手机从此有了“蚌埠元素”;研发生产的ITO导电膜玻璃、高纯电熔氧化锆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成为皖北新兴产业的主力军;改建投产国内第一条全氧燃烧浮法玻璃熔窑及配套余热发电生产线,树立玻璃行业节能减排和升级改造的典范;当选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凸显了“中国玻璃”的国际地位。

  1982年,初出茅庐的廖仲明没有选择跟身边年龄相仿的人相似的求职之路,而是踏上了“自主创业”的冒险路,时值改革开放初,他坚定地认为,能赶得上改革开放这趟发展的末班车,而这趟“未班车”一开36年,他低调经营的“玻璃先生”成为了艺术玻璃领域资格与质量最好的品牌之一,2017年廖仲明看准了智能化的前景,收购了博斯马克机器人有限公司,带着他艺术玻璃的工匠精神投身智能化设备的研发,次年携玻璃CNC加工中心亮相中国玻璃工业展引起轰动。

  1998年徐金陵所在的安徽蚌埠手表厂破产,毅然决定发挥自己技术专长,自主创业!他带了几个下岗工人,租了一间很小的旧厂房,成功地创办了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并成功地生产出属于自己企业的玻璃深加工切割刀具。创业之初,人才缺乏、没有市场,而资金的严重短缺,更是困扰着他的一大难题。企业处于零资产运作,没有任何外援,贷不到款,他就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白天忙生产、买材料,晚上自己画图纸,一个新产品出来,还要拿到客户那里去试用,试用合格,催帐更是头疼的事,资金要不回来,生产就会搁浅,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坚守,换来了今天“精菱玻切”成为中国玻璃四十年知名度最高的机械企业之一。

  如今,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徐金陵,熟悉的朋友会以“徐老”相称、致敬。

  或许成功者的回顾总爱轻描淡写,中国玻璃四十年的奋斗者枚不胜举,而正是由于这一代代务实和进取的奋斗者,敢为人先,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才换来了中国玻璃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玻璃产业走过的近百年峥嵘岁月中,改变了建筑的设计方式,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玻璃企业奋斗者一路走来的光荣与梦想。

  反思与前行

  中国玻璃,全程伴生于中国企业和中国商业的这一伟大复兴历程,40年中国玻璃风云激荡。产能、产量、出口量、从业人员等多项指标雄踞世界第一。

  新华社8月12日刊文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0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3400多元;7亿多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

  这些改革开放时期的数据基础是中国玻璃发展的强大支撑,在过去40年历史机遇期中,充分享受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红利,顺着“改革开放”的总纲大道,在城市化进程中以日益腾飞的工业制造和遍地开花的房地产开发为两翼,在无数企业家敢为人先,技术人员创新突破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了一个“玻澜壮阔”的时代。

 

  但高速的发展和辉煌成绩的背后也伴随着危机,困惑,遗憾的诞生。

  福耀玻璃、信义玻璃及旗滨集团等三家公司占据半壁江山的时间节点,是曾连续13年玻璃产销量全国第一、全国有20条浮法线的华尔润宣告破产的2015年,震惊行业,城头变幻大王旗,无不惋惜。

  其实早在2013年浙江玻璃已发布公告称,终止重整程序宣告公司破产,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大反响,直至华尔润的倒下,“上游掀价格战,中游利润萎缩,下游订单锐减”的行业微利时代终于引起反思,在房地产行业黄金期已过,需求端一路下滑的境况下,玻璃行业依然快速扩张,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大量玻璃生产线冷修退出市场。

  2016年起,各地陆续出台“去产能”的政策,禁止新增产能,紧随其后的“环保风暴”,终大浪淘沙,产能过剩和环保不达标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无法顺应时代潮流而大量倒下,有些终退出历史舞台。

  2017年广东省玻璃行业协会工程分会会议上深加工企业首次强烈发声,呼吁抱团,以原片为主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不合理的上涨计划让深加工企业无所适从,另一边,下游业主的垫资要求和毛利的压缩更让深加工企业有苦难言,夹层中的深加工企业与原片企业矛盾日益激发,成为行业的不稳定因素。

  时至今日,中国玻璃产业除了面临着产能过剩、环保压力、智能化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外,还有恶性竞争,品牌运营意识落后,企业管理粗放,“独角兽”强势,诚信经营等问题,而这些都需要在四十周年辉煌的背后,冷静地思考,反思,总结和前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深刻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历史的车轮素来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然后由精英带头推动的。

  企业家,技术人才,营销人才,专家学者,协会成员中国玻璃的精英,借助改革开放的巨手力量推动着行业的高速前行。中国玻璃的辉煌的背后,这些精英们多年前提出的许多问题,或许今天仍在寻找答案,在历史的转变中,他们有过怎样的应变之策、又有怎样的憧憬之思?

  由新玻网策划“玻澜壮阔四十年,璃光溢彩一百人”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将以历史性的对话,整理他们的思想,再现这些原生态的困惑和疑问,再现中国玻璃四十年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脉络,使之能够为今天在严峻的地产形势、发展与环境治理复杂形势下仍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奋斗者们提供一笔前鉴的财富。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回顾历史,走向未来,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中国玻璃四十年每一位奋斗者!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