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具行业产业链及行业特性分析

分享到: 更多
2016-12-02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一、产业链
文具包括学生文具以及办公文具、礼品文具等。 现代的释义应该指办公室内常用的一些现代文具:签字笔、水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等;以及笔筒等配套用品。其他办公用品还包括: 笔记本、文件袋、文件封套、计算器等。
文具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智研数据中心整理
1、上游行业
文具行业产品品类较多,不同产品的上游原材料差异较大,下面仅介绍书写工具的上游行业。书写工具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笔头、墨水和塑料原粒等。
笔头和墨水是制笔的关键材料,直接决定了笔的质量优劣,长期以来我国制笔企业使用的笔头和墨水大部分从瑞士、德国、日本等国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制笔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的发展,而且较高的采购价格也侵蚀了我国制笔企业的利润水平。近年来,国内部分笔头、墨水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国外生产设备以及不断突破自身制造技术,已经能够实现部分笔头和墨水的批量生产。
塑料原粒包括聚丙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化工产品,主要用于笔杆、笔帽的生产。国内塑料制造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产品供给充足,但由于塑料原粒生产的基础原料为原油,塑料原粒的价格与原油价格密切相关,存在一定的波动。
2、下游行业
文具行业的下游主要为处于流通环节的各类分销商,它们是文具企业的核心资源,包括本公司在内的部分行业领先企业,利用其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和对文具行业经营模式的深刻理解,通过协助和推动客户改善销售方式、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步建立了上下游的合作共赢关系,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季节性
1、行业的周期性
文具行业的发展与学生、办公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受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影响,我国学生、办公群体对文具的需求稳定增长,行业周期性并不明显。
2、行业的区域性
我国文具行业的生产区域性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三个地区。消费市场的区域性较不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对办公文具的需求相对较高,学生文具的需求与当地学生人数及教育投入等有关。
3、行业的季节性
文具的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和办公人员。其中,学生市场每年春季开学前后以及每年秋季开学前后各存在2~3个月左右的“学汛”期,经营学生文具的相关企业在上述期间会迎来一年中销售的高峰期。
三、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版)》,明确提出将“用于制笔、钟表等行业的多工位组合机床研发与制造”等列入鼓励发展行业之中。
工信部发布的《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制笔行业应“重点发展环保低碳的圆珠笔、铅笔等产品,研制具有特种功能的新颖记号笔及与笔配套的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以及记号笔墨水。依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逐步实现墨水、笔头国产化。”
《制笔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制笔工业应在适当控制产品数量大幅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自主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高、精产品和环保产品,积极开发生物降解材料笔和笔杆、纸套等低碳笔类产品。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我国文具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实现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及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逐年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相应从“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升级,对文具产品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其质量、式样、品牌、服务甚至心灵的满足。因此,品牌形象、研发设计能力对文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日益重要,知名文具品牌企业将逐步占据市场有利位置,促进文具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国际文具产业转移带来国内行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具行业的国际分工也变得日益精细化,发达国家文具制造业逐步将其生产、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一方面我国文具企业可借此机会进入国外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其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文具企业在生产工艺、研发设计水平、管理能力也将不断提升,逐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不利因素
(1)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压缩企业盈利水平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的完善和规范,文具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不断挤压文具企业的盈利空间。
(2)市场集中度低,竞争激烈
我国文具行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品牌企业市场规模及实力的快速扩张,阻碍了追赶国际知名文具企业的步伐。
(3)电子化、网络化对传统文具行业带来一定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化办公、网络学习、网络存储等已经比较普遍,虽然无法替代传统文具,但明显影响人们对文具产品的消费量,对传统文具行业造成一定冲击。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