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 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支撑改革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适应轻工业创新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7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在全国轻工行业启动了首届轻工“大国工匠”推荐学习活动。经过有关全国性轻工行业协会、学会推荐,相关单位申报,省级产业工会审核,专家严格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 2018年12月,最终推荐选出 42 名轻工行业大国工匠。
这42名轻工大国工匠是轻工行业广大职工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创造一流,为我国轻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生动诠释了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善于团结、敢于梦想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熠熠风采。
为彰显大国工匠精神内涵和个人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繁荣振兴,即日起,特推出“时代楷模 轻工大国工匠”专题。专题以42 名轻工大国工匠为主体,采用主题形式,全景式讲述首届轻工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的坚守故事。让每位读者,从闪耀的工匠精神里汲取最朴素的温暖力量。
2018 年的夏天,杨松源大师工作室先后接受了安徽卫视和深圳卫视的采访,记者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杨松源身上鲜明的工匠精神。
重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
“湖笔非遗传承的核心是湖笔制作中特有的‘披柱法’,这是其他毛笔所不能企及的。‘千万毛中选一毫’对‘披柱法’来说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锋颖整齐、笔头造型更为复杂。有了‘披柱法’,才有了湖笔的‘尖齐圆健、收放自如’的特点。”杨松源说。
为了掌握湖笔的核心技术,从 15 岁拜师学艺开始,杨松源就做好了一生守望笔尖的准备,他放弃了其他的爱好,一门心思学艺。湖笔工艺复杂,大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蒲墩、装套、择笔、刻字、包装等,小工序有 120 多道,湖笔制作分工明确,一般工匠只掌握一道大工序。杨松源学的 是羊毫择笔技术,他知道水盆、择笔等大工序是造就“披柱法”的关键。从1978 年开始,除记录择笔中的案例、师傅教诲、心得体会外,他还记录了水盆笔头造型中的要诀、案例。他熟练掌握了练结头工艺,对笔料、装套、检验等工序也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并留下 5 万余字的研究笔记。这在湖笔行业独一无二,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也使杨松源的制笔技术有了独门的诀窍,攀上了湖笔制作工艺的高峰。
关注产品的创新与创优
“湖笔的传承需要创新。对湖笔主要工艺的研究为我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杨松源说,“无论在原料选择,还是制作工艺都有创新的空间”。譬如过去湖笔羊毫脱脂采用石灰水和硫黄熏,这样的脱脂,容易造成毛毫脱脂过头而松脆断毫。为此,杨松源改为高温和草木灰脱脂相结合的新工艺,改善了毛毫的性能,使湖笔毛毫保持既能蓄墨又有弹性的最佳状态。针对书画家反映脱毛现象,杨松源改进结头工艺,在保持线箍紧、底子平的情况下,采用胶水灌注,固定底部的方法,改变了结头一贯采用松香烫底的传统习惯,使湖笔在使用时避免出现掉毛的现象。
杨松源说:“湖笔质量好不好,书画家说了算。自古以来,湖笔质量的提高和书画家的推动是有密切关系的。”为了密切和书画家的联系,他在湖城赵孟頫故居附近的金颖阁建立了书画家试笔房,时常邀请书画名家曾宓、韩硕、汤兆基、金鉴才、姚迪雄等前来试笔。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创新湖笔技艺。2011 年,他又在金颖阁建立了大师工作室,收有制笔基础的吕炜、田根娣、张美蓉、沈根囡等一批中青年为徒弟,建立湖笔非遗研究、传承、创新团队。近年来,经常有书画名家前来定制个性化湖笔,杨松源带领团队在制作工序中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在产品制作过程中稍有造型不完整或在锋颖里面有一根杂毛都要翻工重做。制作的产品受到了郭雅君、李江航、夏蕙瑛、李志刚等书画名家的一致好评。
2013 年春,杨松源受省工艺美术大师、青年木雕艺术家万少君之邀,一起合作了一款两地大师创作的湖笔新品,由杨松源手制湖笔,万少君制作精美笔盒。该笔盒用原木水曲柳制作,盒内固定毛笔的不是用传统纸版丝绒作底,中间用绸带缚住湖笔,而是将笔的两端固定在木艺上,该木艺分上下两部分,分别按照笔杆的大小抠出凹槽,合在一起,正好将笔牢牢扣住,如三支装,抠三个槽。取下两端上面的木艺,倒放在桌上,便是笔架,既巧妙,又实用。多年来杨松源创新了 300 多种湖笔新品种,其中大师手作湖笔《金盖出云》《凌云健笔》两款作品被上海世博会选定,永久陈列于中国国家馆“九洲清晏”书房;《龙凤龟鹤》大师纪念笔被中国湖笔博物馆收藏;《湖州乐》《珠联璧合》《吉祥葫芦笔》被中国湖笔文化馆永久珍藏;千金牌湖笔连续七届被全国文房四宝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名笔。2011 年至 2014 年他制作的手笔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 8 次外观设计专利。 2017 年,他发明的“一种刚柔兼备的毛笔笔头、毛笔及其制作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注重技艺的传授与传播
作为制笔大师,杨松源将传播湖笔文化和湖笔工匠精神作为己任。他多次应邀走进大专院校作湖笔非遗文化的公益讲座。2015 年 6 月 12 日,他应邀走进秦皇岛“全国青少年书法教师艺术修养提高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 35位优秀中小学书法教师作了一场《湖笔文化与制作工艺》的讲座。和传统的湖笔工匠不同的是,近年来他开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湖笔论文,《论湖笔的工匠精神》《试论高端湖笔制作及市场开发》《简论湖笔造型之美》《从“披柱法”看“湖颖之技甲天下”》《当代湖笔的创新之路》等先后发表在《中国文房四宝》《浙江工艺美术》《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其中,2017 年发表在《中国文房四宝》第一期上的论文《论湖笔制作的工匠精神》阐述了他对湖笔制作工匠精神的体会:湖笔的外观虽然没有其他工艺美术品那样富贵华丽,但湖笔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贯穿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把一个个精湛的技艺浓缩在每一个动作中,严格苛刻的制作技艺才使得湖笔成为毛颖之冠。“什么是湖笔工匠精神?应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和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杨松源 47 年的制笔生涯,也诠释了他奉行的湖笔工匠精神。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静心’与‘虔诚’,只为技艺的传承,一生守艺,只为留住笔尖上的美。”